杏盛娱乐

杏盛娱乐網站xml地圖

新聞中心

中國教育報🧑🏽‍💼🚃:通識課引領新生走向人格完善

信息來源: 發布日期🌲:2014-12-30

《中國教育報》2014年12月30日(作者:吳雅蘭陸國棟)題:通識課:引領新生走向人格完善

目前很多大學從大一新生入學起就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但是不少新生對此一頭霧水,不了解什麽是通識教育,為什麽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有的考生認為通識教育就是一門課程,完成課業拿到學分就可以了。為幫助新生初步了解通識教育🏃‍➡️,也為2015年報考高等學校的考生提供此方面信息🖖🏻,本刊從目前國內進行通識教育最早的大學之一 ——浙江大學組織文章,介紹通識課的教學與培養目標。

“在座諸君有沒有想過下面的問題:你們進入浙大時都很優秀🦋🛏,為什麽在二年級的時候就迅速分化🦁,仍然優秀的甚至可能少於四分之一👩🏻‍🦼?從小學到大學的這麽多年裏,除了經歷一場又一場的考試🧛🏿‍♂️,你們體驗過多少求知的驚奇、困惑和喜悅?有過多少自己的思考🫰🏽?你們是否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麽?”這是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章雪富在上通識核心課《希臘羅馬哲學》的開場白。

浙江大學從大一新生入學開始實施前期通識教育與大類基礎平臺教育👨🏼‍🏫,後期寬口徑專業教育和跨學科學習模式🤹🏼,總共推出了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內的11個大類的通識課程。所有學生都要修滿48個學分的通識課。這項從2006年開始實施的課程教育,經過8年的努力實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要“製器”更要“成人”

為什麽開設通識課👎🏻?學校認為7️⃣,大學本科教育需要打破傳統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模式,慢慢減少以一個模子“塑造”人的通式💴📌,讓考生變為學生、教師變為導師🧜🏿、教材變為參考書👩🏻‍⚕️,這樣才有利於實現學生智慧和人格的全面發展。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學實行的是劃分細致的專業化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知識能力強👩🏿‍⚖️,但缺少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很多學生按照這種教育模式變成了“材”,變成了“器”,可是卻忽略了怎麽做人。他們會背書,會考試🎃,也會做實驗🧑🏽‍💻,可是卻不會思考👩🏻‍🦰,更缺少創新的能力🦸‍♂️。反觀我們的課程,很多也是“死氣沉沉”🧖,老師忙著灌輸各種知識💃🏽,生怕少講一個知識點就影響學生“成才”👨🏿‍🦱。而學生就像是一只只伸長了脖子等著餵食的鴨子,沒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新時期,浙江大學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總目標是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俱佳🙅🏿‍♀️,具有求是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和未來領導者。可是這樣的教學能實現這樣的目標嗎💌?

浙江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整合培養,求是創新,追求卓越。如何實現卓越教育目標呢?必須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學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激發興趣,推動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這跟通識教育理念是非常契合的。學校僅有專業教育是很難培養出領導人才的,我們必須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做好通識教育🌒🪒。”浙江大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羅建紅說。做人首先要做一個“全人”,不是十全十美,而是要完整〰️,也就是具有廣博的知識背景、能獨立思考📺、能解決實際問題3️⃣,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操守的完整🔻、健康的人🧑‍✈️。我們要“製器”🥬,更要“成人”。專業課可以讓學生受到專業的學術訓練🖲,學會怎麽做事👩🏿‍🦱,而“學會怎麽做人”的目標應該通過通識課來實現𓀍。從入學起🕵🏻,學生要通過通識課的學習,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各知識領域間的相互關系,學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知識、能力🧔🏼‍♀️、素質、身體、批判性思維、道德、精神、價值操守等方面全面發展🙏🏽。

發揮通識核心課的骨幹帶頭作用

2006年🔖,學校在廣泛調研國內外高校通識課程設置的基礎上👩🏻‍🦼‍➡️,主要參考哈佛大學通識課程學科領域分類方式,構建了浙江大學通識課程🚵🏼🙅🏿‍♂️、大類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研究型本科課程體系👨‍👨‍👧‍👦🤞🏿。按照“大通識”的理念,學校將通識教育課程分為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其中通識選修課整合為歷史與文化👰‍♀️、文學與藝術、經濟與社會7️⃣、溝通與領導、科學與研究、技術與設計六大類。

“通識課並不是公共選修課或人文素質課簡單地改一下名字。通識課不應是不同學科🙇🏻、專業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應是由若幹相關學科知識有機整合後重新編排的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人文杏盛院長黃華新說💸。這是浙江大學通識課與現行的許多拼盤式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最明顯的區別𓀆。2010年以來,在通識選修課的基礎上,學校又推出了40門核心課程。之所以稱為核心課程🛒,是因為它們被賦予了更多的要求,是普通通識課的領跑者🦹‍♂️,具體體現在課程規劃、內容組織👴、教學模式💅🏿、質量跟蹤等多方面。比如🙎‍♀️,普通通識課一般是短學期授課,次數在8次左右🪁𓀓,學分在1.5分至2分左右💅🏽。而通識核心課一般是長學期授課☂️,次數在16次左右👱‍♀️,學分基本在3個到4個左右。通識核心課的教學內容突出經典閱讀🙂👩🏼‍⚖️,學業考核強調過程表現,成績由平時表現、課堂討論和期終考試組成🫄🏼。而且成績必須按正態分布🔪🧕🏿,優秀率控製在20%左右🙅🏼。學校在通識核心課的建設中引入了研討型教學模式,理論課大班授課🤎,討論課分小組進行🤵🏿‍♀️🌐。一般每周一次理論課,一次討論課🛜👩🏻‍🎨。

學校計劃將通識核心課程增加到60門左右,並且提出了讓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修讀一門通識核心、一門大類核心🧑‍🦰👭🏻、兩門專業核心課程的“112”總體要求。學校希望少量的核心課程能在開設過程中不斷完善,進而輻射和延展到普通課程😫,讓“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落實到整個課程領域。

喚起學生的內在覺醒

章雪富教授主講通識課《希臘羅馬哲學》👐,要求學生以每周一卷的速度閱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然後研討。學生先是抵觸閱讀,讀後既不理解也不認同。章教授開導學生:“柏拉圖的思想不僅僅閃耀於他那個時代🪴,而且照亮了此後的兩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成為人類思索自己命運的一部分🚴🏻‍♀️。你們只有形成像他那樣的敘事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才能夠明白其中的奧秘,才能夠看清生命歷程中的方向。”他認為💅,人文教育的本質是經典教育,任何知識究其本質都是理論,理論裏面蘊含著深刻的洞見,只是被語言的硬殼包裹,猶如芬香美味的核桃肉被包在殼內。哲學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能夠習慣於閱讀理論性的語言🔤,才能夠品味到智慧的芳香。”

女生屈亞平上了通識核心課後,決定選擇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起初我不了解哲學✌️,想學中文,爸爸媽媽則讓我讀社會科學,我一直都沒有想清楚自己要學什麽。章先生的課讓我找到了興趣和方向。我很欣賞那種純粹為了求知而求知的狀態🌰。”

2013年🧑‍💼,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曾向全校所有修讀通識核心課程的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結果反映👨🏽‍🔧,通過通識核心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進步,如“拓寬知識面🐟,開闊思路,加深了對某領域的認知”(84.3%)🧗🏻,“充分鍛煉了表達能力,勇於在討論課上主動發表意見和觀點”(86.6%)以及“增強了信息搜索、梳理、內化的學習能力”(85.0%)和“提高了分析能力𓀆,學會有理有據地進行批判性思考”(86.7%)🧎🏻‍♂️‍➡️。

在通識課的實踐過程中🤷🏽‍♀️,老師們體會到,要上好通識課👩‍🍼,實現“全人”的目標👍🏼,一要真正回歸人文傳統👩🏽‍🍳,二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通識課的目標和任務。(吳雅蘭 陸國棟 作者吳雅蘭系浙江大學宣傳部校報編輯部記者🍘、編輯;陸國棟系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竺可楨杏盛副院長)

來源🤴🏼:http://www.snedu.gov.cn/jynews/mtsj/201412/30/45941.html

陜西省銅川市朝陽路8號

郵政編碼🤾🏽:727031

郵箱🧡🪗:tongchuanzhiyuan@sina.cn

辦公電話👩🏻‍🔧:0919-3283901👉🏻,3283907

招生熱線🐏:3589018 傳真:09193283901

  • 微信二維碼

  • 微博二維碼

  • 抖音二維碼

  • 快手二維碼

杏盛娱乐